客家文化由「聲」開始
2023年02月07日
港產片電影《緣路山旮旯》將荔枝窩帶到大銀幕,令這個古老的客家村落再度炒熱。遊荔枝窩,既可感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級地質公園,又可以了解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本土客家文化。客家人認為,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要了解客家文化,可以由「聲」開始,認識客家話、客家山歌。

作為十大最難學懂方言之一,要掌握客家話絕不容易,單是要弄清楚客家話多如繁星的分支已不簡單。客家話分布區域廣泛,中國內地、台灣以至馬來西亞等海外地區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根據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的客家話被分成8個大片,分別是:粵台片、粵北片 、海陸片 、粵西片 、汀州片 、於信片、 寧龍片以及銅桂片 。
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不過與其學術地稱之為梅惠小片,不如直接稱之為𠊎話。「𠊎係客家人(Ngài he Hak-kâ-ngìn)、我愛你(ngái o`i ngi)」,廣東省西南部的客家話之所以被稱為𠊎話,經常以第一人稱「𠊎」(發音:ngái) 而得名,可記作𠊎話,亦可記作「涯話」c「崖話」、「哎話」等。日後,當聽到「你唔死𠊎死」應該明白什麼意思。 

本地客家人最早在清初時期,由廣東、江西、福建等地來港,農民身份的新移民遂在戶籍登記上都被編為客籍人士、或客家人。這些客籍人士在新界地區建立村落及以客家話授課的私塾,客家話亦隨之在香港普及,客家話曾經是香港的主要語言,高峰期全港超過50%人口懂得客家話。 

電影《飛虎奇兵》中的一幕,便是夏文汐的李香琴以客家話溝通,斥令她不可以與鄭浩南約會,鄭浩南、樓南光等人完全不明所以,結果笑料百出。至於《義膽雄心》中,陳惠敏短暫離港(著草)與成奎安道別,二人說的亦是客家話,可見當時客家話在社會上仍有一定普及程度。 

懂得客家話,自然要認識客家文化精髓之一的客家山歌(Hak-kâ sân-kô)。顧名思義,客家山歌是一種山歌,主要流行於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的客家人當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沒有粵語流行曲的年代,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起自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梅州等客家人聚居地。 

值得留意的是,山歌之所以盛行於客家地區,是因為客家人多分佈於華東南各省山區,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間勞作,在長期的辛苦勞作中為表達情意或宣洩情緒,逐漸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客家山歌大致可分為3種: 

- 自我陶醉或自我發泄,唱時未必有互動對象; 
- 屬於男女間的調情,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 
- 屬於戲謔的歌謠,即男女之一方以戲謔的態度向對方吟唱山歌,對方如有反應則回吟山歌,相互調侃或譏諷對方。 

古代詩詞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結構如七言律詩,一般為七言四句。其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今天遊荔枝窩,雖然有農民種植薑黃、咖啡等農作物,不過要他們邊務農邊唱客家山歌,似乎並不容易,反而是慶春約的老村民可以與大家分享。什麼是慶春約?慶春約其實是沙頭角十鄉約之一,由區內其中7條村組成的聯盟,即是大家所講的鄉約組織,鄉約組織主要功能有三,分別是共同防衛、聯合經濟活動以及祭祀活動。要了解慶春約客家文化,一切由「聲」開始。

免責聲明: 此乃專題故事不代表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