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0日
歷史悠久的薄扶林村,在2018年迎來一名新鄰居—國際廚藝學院(ICI),其獨特外觀為附近一帶的古雅氛圍添上新鮮感。「校舍以百味之王『鹽』為設計主題。鹽是烹調不可或缺的調味料,能帶出食物的鮮味,這正好呼應我們在培育廚藝及餐飲業人才的角色。」該校院長葉漢鵬(James)介紹道。

相片由職業訓練局提供



學院旁是中華廚藝學院 (CCI) 和酒店及旅遊學院 (HTI),三者都是職業訓練局 (VTC) 轄下的機構成員。除了不同菜系的廚房、示範廚房,並設感官科學實驗室、研習酒窖等培訓設施,還有訓練酒店(T酒店),以及中西式訓練餐廳。學員可實地接待客人,實踐課堂所學。
「香港作為舉世聞名的美食之都,我們致力培訓人才以秉持這個美譽。」同時兼任三院院長的James說。
相片:酒店及旅遊學院、中華廚藝學院及國際廚藝學院院長和酒店及旅遊學科學術總監葉漢鵬
近年,社會越趨重視可持續發展,飲食界亦興起「從農田到餐桌」(farm-to-table)、城市耕作(urban farming)等飲食概念。三所學院作為孕育業界新血的搖籃,不僅著重訓練學員的實際技能,也重視擴闊他們的視野,故此在多個課程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包括設置花園,種植時令香草和蔬果,教導有機耕作的模式,並以成品入饌,減低運送所產生的碳排放。
此外,為鼓勵物盡其用,學院會把廚餘送往位於大嶼山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 1,以作發電用途,並把過程產生的副產品堆肥帶回校園,為花園施肥。由種植、回收到再造,學員參與整個生態循環,從而培養他們善用廚餘和減少浪費的理解。
相片由職業訓練局提供
星級校友麥錦駒 為有需要人士下廚
珍惜食材,亦是學院星級校友麥錦駒一直以來的宗旨。工作以外,他踴躍參與慈善活動,不時落區,甚至遠赴海外,為有需要人士提供膳食。多次親身接觸受助對象,讓他深深體會在貧富懸殊下,糧食分配的嚴重失衡。說到觸動處,感性的他需稍作停頓,才可繼續說下去:「珍惜食物,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對我來說十分重要。」
麥師傅入行逾40載,期間贏得多個國際廚藝比賽獎項,並時常出席世界各地舉行的業界活動,以深入了解最新飲食趨勢。好學不倦的他,在2007年修畢國際廚藝學院的大師級西廚師課程,進修廚藝以外的技能,包括營養學、人力資源、成本管理等。自此與學院合作無間,屢助學院監考、帶領學生隊伍外出比賽等,積極培育下一代。去年,職訓局向麥師傅頒發40週年傑出校友獎,以表揚其事業成就和服務社區的熱忱。「同屆得獎者有博士、會計師等各界專業人士,我愧不敢當。只要能夠回饋社會,不浪費自己的技能,我便心滿意足了。」
相片由麥錦駒提供
他認為在每道菜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我希望讓客人知道,廚師除了懂得烹調,還十分熱心環保議題。」
疫情過後,香港再次迎接各地旅客,市面回復昔日熱鬧。葉漢鵬和麥師傅兩人都期待更多生力軍加入,推動經濟。James勉勵年青人:「最重要是認清方向,積極進修;朝著理想,開拓未來的事業發展。」麥師傅則希望能充當年輕一代的榜樣,發 奮 向 上 :「當初選擇工餘進修,是因為我想向前。只要你肯付出,定會有收獲。」
相片由麥錦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