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回味無窮的 懷舊街頭小吃
2021年11月29日
美食專欄作家陳圖安,對香港的街頭小吃充滿感情,尤其是陪著成長的蒸腸粉、雞蛋仔、煎釀三寶、糖蔥餅……,每一款美食均滿載香港的風味和人情味。

「香港流行的街頭小吃,不少是始於1950 年代。當時內地的南方人移居香港,美味的小吃伴隨著他們的飲食文化而來。」

50年代的香港,小販不用領牌,只要推著一輛手推車便可走遍大街小巷賣小吃。哪處人流多,就有小販在。陳圖安記得,每天清晨,學校門前聚集著小販,售賣各式滋味小吃。芸芸美食中他最愛蒸腸粉,蘸上花生醬、甜醬和辣醬,幾毫子一份,吃得津津有味。

「小時候我常常吃蒸腸粉,又軟又滑,每次只是幾分鐘便吃光,然後趕快上學。冬天更愛吃腸粉,愛它熱騰騰,令人溫暖和快樂。那些有蝦米、肉碎、豬肝的腸粉,同樣美味,雖然價錢比較貴。」他笑著回憶。「我對烹飪的熱愛,啟蒙自這時期。看著小販即製腸粉,激發了我對美食的追求。」

當時的流行小吃尚有咖喱魚蛋、煨蕃薯和煎釀三寶等,回想從前,其實當時小販在街道上推著一大鍋熱油煎炸小吃,對小販和食客不大安全。不過,50年代的小販收入不俗,足以養妻活兒,生活安穩。當一天的食物售清,一天的工作便結束,不少小販樂在其中。

及至 70 年代、 80 年代,政府基於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停止發放新的小販牌照,流動式街頭小販數量鋭減,取而代之是販賣街頭小吃的小店興起,令香港特色小吃得以流傳下來。最近在剛重新開放的活化歷史建築中環街市內,市民可再次品嚐各式各樣充滿舊日香港色彩的街頭小吃,享受久違了的滋味,追憶以往的美好時光;遊客亦可藉此更了解香港的歷史變遷和飲食文化。

美食能夠跨越時代,突破年齡限制。陳圖安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在太古城遇見一位老伯伯在賣糖蔥餅,他的前面圍著一位少年和一位60來歲的女士。少年好奇地問,女士娓娓道出糖蔥餅是自己小時候的街頭小吃、甜甜的⋯⋯説著説著最後少年買了四件糖蔥餅,作為對老伯伯的支持。」

懷舊小吃不但是一種美食,一份美好的回憶,亦是人與人的連繫,長幼共融的橋樑。
人們可以在中環街市找到街頭小吃
雞蛋仔是典型的香港街頭小吃
蒸腸粉是旅途中的美味小吃

陳圖安 (Jacky)

資深食評家、傳媒人,在各大報章撰稿、人物專訪以文會友超過三十多年,曾策劃及主持電視和網上飲食文化節目,包括《耆菜》、《滋味人生》和《Anytime隨時煮》,以及2019和2020年香港貿易發展局美食博覽節目- 名廚對話。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安哥同學會》 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