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是母親的舊照、張愛玲的文字,還是《花樣年華》蘇麗珍的身影勾起你對長衫的印象?
長衫與旗袍同源,在民國初始流行,本來泛指男女裝,戰後男裝長袍被西服取代,女裝卻演變為窄身修腰的日常服,在香港慣常稱為「長衫」。
五、六十年代,大批上海裁縫來港,透過西式裁剪法將平面的長衫改成時尚立體結構,開啟了香港長衫二十年的黃金歲月,後來更漸漸成為中上階層的身份象徵,用料和做工更為細緻講究。

踏入七十年代,製衣業發展蓬勃,社會步伐加快,即買即穿的成衣取代長衫,百年時尚悄然退場。

時至今日,長衫的文化意義猶在,各地隆重場合不時見華人女性以精工長衫展現含蓄美。

事實上,這股東方時尚從未消散,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由新世代設計師傳承,本地品牌「十八廿二」將長衫連結心境、工藝和舊著,並選擇於剛重新活化的曆史建築中環街市開店,展現在快時裝的世代重塑慢時尚的丰姿。
(左) 十八廿二 創辦人陳麗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