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尋新市鎮

新市鎮發展至今逾半世紀,主導著新界鄉郊的城市化歷程,建立以「自給自足」及「均衡發展」為目標的社區,成為香港城市規劃史上一個重要里程。

2021年08月12日
追溯香港戰後發展,1947年香港人口僅180萬,不足20年間增至370萬人,大量人口聚居於獅子山腳,或在偏遠的山崗搭建木屋,生活環境惡劣。1953年石硤尾發生大火後,政府遂成立城市設計組,研究分散市區過度擠迫的人口,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

新市鎮兩大目標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說:「規劃概念源自英國『花園城市』計劃,在大城市周邊發展一些面積較細、人口較少的衞星城市。」計劃首個試點選址觀塘,因鄰近擴建中的啟德機場,方便與新開發的工業區合併規劃,同時有助徙置牛頭角一帶的木屋居民。1950年代末落成的花園大廈是區內最早期的公共屋邨。

 

劉教授表示,當年觀塘被認為是不夠完善的衞星城市:「觀塘初期的發展偏重工業,以就業機會吸引附近寮屋區居民遷入,但區內房屋供不應求,生活配套欠奉,匆忙增建的住宅及配套設施與工業區相近,居民長期受廢氣、污水和噪音影響。」汲取觀塘的經驗,政府隨後推行的新市鎮發展計劃漸見周詳,逐步在新界建立以「自給自足」及「均衡發展」為目標的社區,為香港日後的城市化奠下根基。
1966年的觀塘,是首個衞星城市的試點
皆為1962年荃灣,展示荃灣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景象
皆為1962年荃灣,展示荃灣新市鎮發展初期的景象

新市鎮的規劃概念源自英國『花園城市』計劃,在大城市周邊發展一些面積較細、人口較少的衞星城市。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

荃灣成首代新市鎮

荃灣古稱「淺灣」,後稱「全灣」,20世紀初易名為「荃灣」。戰前,荃灣屬農村鄉郊,居民主要以務農及捕魚維生,工業只有製香業及石灰業,又或是受僱於當時位於荃灣的德士古油庫。戰後,荃灣逐漸發展為香港紡織業的中心,至1950年代,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均坐落於此。為拓展新市鎮,政府在1959年通過有關計劃,並於1961年刊憲,將荃灣、葵涌及青衣島劃為新界第一代新市鎮的選址。

 

劉教授說:「計劃進一步發展荃灣作為香港紡織業中心的角色,同時預留足夠的住宅、文娛及商業用地,因而吸引不少發展商參與興建大型住宅項目。」在香港的城市發展過程中,除了政府擔綱牽頭重任外,地產發展商也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帶動多元化經濟活動,華懋集團便是當中的表表者。

 

今年,荃灣踏入新市鎮發展60周年。劉教授表示,總結區內逾半世紀的發展,可概括為三階段:「1960年至1985年間,輕重工業發展蓬勃,區內人口急升。1985年至2000年間,荃灣新市鎮在原有的荃灣區議會外,新增葵青區議會,代表荃灣新市鎮快速擴展,人口已超出一個區議會有效管理的限度。荃灣區至今仍是唯一由兩個區議會管理的新市鎮。」2000年後,荃灣西進行填海發展,為該區注入新動力。隨着西鐵綫通車,近年區內發展西移,新式商廈、商場、酒店及住宅沿海而建,使荃灣成為集居住、工作和旅遊於同一社區的好地方。

與我們保持聯絡

請輸入有效的電子郵件地址

提供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交表格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政策並同意從華懋集團接收信息。

你是否居住或位於中國大陸?

請填寫所有必填字段

如果您是來自中國內地或身處中國內地的人士,請在使用我們的服務前仔細閱讀我們的《資料私隱及保安政策聲明》(“隱私政策”)  及其附錄,並根據您的實際情況勾選以下選項

請填寫所有必填字段

鑒于閣下希望使用的服務或産品需提交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個人資料,如果閣下為來自或身處中國內地的人士,且同意我們為提供該等服務和産品的目的處理閣下所監護的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的個人資料的,請勾選以下選項: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我們網站上的最佳體驗。如果您繼續瀏覽,代表您同意使用Cookies。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