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难忘 小炒一碟「尝」客家文化
2023年02月07日
客家炆猪肉、梅菜扣肉以及客家咸鸡等,都是新年过时过节备受欢迎的客家菜或盆菜菜式。无他,贪其「咸、香、肥」,即使移民英国、加拿大等的客家人,借此尝到家乡的味道。不过,爱吃客家菜不等于了解客家文化,真正「六碗八盆十样」的客家菜其实实而不华,咸香肥亦有其实际考量。如果,只能尝一道小菜而道尽客家文化,一定是咸鲜回甜、肉肥不腻的客家小炒。

所谓的「六碗八盆十样」,是传统客家人宴请客人时的基本样式,盛器多用盆、钵、大碗等农民家具,菜式重山珍轻海味, 呈现一派古风古俗的同时,充份反映客家农民的朴素务实特色。至于客家人的重山珍轻海味,要从客家族群迁徙聚居地讲起。

据记载,客家人最早在北宋末年为避金人入侵,南迁并居住华中、华南地区,主要分布于闽粤赣交界(即是今天的福建、广东以及江西),由于迁居的时间较迟,平原地带早被开垦发展,客家人惟有倚山而居及拓垦丘陵,即是大家常看到的梯田。正因为聚居地远离海岸线,加上客家人务农为生,客家菜才会靠山吃山、重山珍而轻海味,君不见客家名菜皆以猪牛鸡鸭等牲畜为主?

正因为客家人散落在闽粤赣交界,故客家菜及后再细分为东江派、闽西派、梅州派、赣南派及海外派等多个派别。客家人在避难南迁的过程,往往只能以盐保存食物,加上客家人务农为生,劳动出汗多亦需补充盐分以维持体力,因此饮食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并善于利用各式处理过的腌制菜类(如酸菜、福菜、梅干菜、大叶品种的芥菜),作为食材入馔。
为什么说一道客家小炒可以体现客家文化?又要从客家人勤俭刻苦的农民特性讲起。客家人平时虽然省吃俭用,但却深明先民拓垦不易,故逢年过节祭拜祖先时会宰杀三牲,以酬谢先祖及土地公庇佑, 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包括内脏)作成佳肴。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所谓的「炆」,是指大锅烹煮、持久保温。典型的「四炆」指酸菜(或咸菜)炆猪肚、炆爌肉、排骨炆菜头、肥汤炆笋干四道菜;而典型的「四炒」则指猪肠炒姜丝、鸭血(亦有用猪肚者)炒韭菜、猪肺凤梨炒木耳以及客家炒肉这四道菜。

客家炒肉即是文首所讲的客家小炒,道地的客家菜肴中少不了炒肉。客家人传统上祭品中的三牲,是煠过的鸡、一大块猪肉和一条干鱿鱼,每当祭祀完毕,勤俭的客家人会将敬过神的祭品拿回家,搭配自家菜园种的青葱,炒成又咸又辣、香味四溢的小菜,既下饭又下酒的炒肉,用过后使人有充足热量补充体能。说明正宗的客家小炒,永远少不了三层肉、干鱿鱼和青葱的原因。

一道看似简单的客家小炒,既保留中原传统的生活习惯,又体现出客家人南迁后靠山吃山、善用酬神祭品的勤俭个性。难怪移民海外的人士,尝一口小炒便尝到家乡的味道。
免责声明: 此乃专题故事不代表集团立场